“自然清誉落人间”的出处是哪里
你知道“自然清誉落人间”这句诗的来头吗?这可是宋代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哦!在他的诗《赠长宁僧首》中,透露出一种“清名远离俗尘,自然而然就被世人铭记”的智慧。王安石一生都在改革中奔波,但他的诗词却充满了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,倒真是“闲中用意归诗笔,静外安身比太山”。这不禁让人想到,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自然清誉”?
说到这,咱们不妨来聊聊:在这个人人都想“上头条”的时代,怎样才能像王安石那样,既有改革的勇气,又有淡然的胸怀?答案或许就藏在这首诗里。
首先,清誉从不一定非得是“仰望星空”,有时候“俯首皆是路”。就像王安石,他的“清誉”不是通过吹嘘自己得到的,而是源于他对国家和百姓的真心实意。所以,现代人要学会“归本.seek 真”,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。
其次,清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就像“一对孤峰几厚颜”,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。王安石在政治上不断改革,文学上不断创作,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,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。
最后,清誉不是外在的荣耀,而是一种内在的光芒。就像诗中的“静外安身”,真正的清誉是从内心的平静中自然流露出来的。
所以啊,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保持本真才是最珍贵的财富。或许咱们可以学学王安石,就算不能像他那样“比太山”般稳重,也要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“静”。毕竟,真正的“自然清誉”,从来都是水到渠成,一点也不需要刻意追逐。
“自然清誉落人间”出自宋代王安石的《赠长宁僧首》。
“自然清誉落人间”全诗
《赠长宁僧首》
宋代 王安石
秀骨厖冒倦往还,自然清誉落人间。
闲中用意归诗笔,静外安身比太山。
欲倩野云朝送客,更邀江月夜临关。
嗟予踪迹飘尘土,一对孤峰几厚颜。
作者简介(王安石)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